每周市場評述(20221114-20221118)
上周市場回顧
進入11月第三個交易周,市場整體較上周持平。兩市成交金額周均上漲至9,925.49億元,北向資金周凈流入322.83億元,兩融余額15,708.14億元。截至上周五收盤,上證綜指周漲0.32%,收于3,097.24點,深證成指周漲0.36%,收于11,180.43點,滬深300周漲0.35%,收于3,801.57點,創業板指周跌0.65%,收于2,389.76點。各行業來看,醫藥生物、傳媒、計算機漲幅居前,分別為6.15%、5.12%、3.86%,有色金屬、電氣設備、汽車跌幅居前,分別為-5.29%、-3.50%、-3.29%。
市場熱點
三季度貨幣政策執行報告:不松勁,強結構
本次報告顯著的變化是刪除了“保持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從表面看穩增長的正向激勵出現弱化,但是同時也刪除了“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對于高質量發展的表述也出現弱化,比較來看并不存在穩增長弱化的情形。實際上報告新增“推動經濟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這與黨的二十大報告的表述是一致的,在一定程度上,量的合理增長對穩增長提出了更明確的量化要求,同時報告提到“力爭經濟運行實現更好結果”,對比二季度“實現最好結果”,意味著要在當前水平上更進一步,也指向穩增長仍需持續推進。報告提到,國內經濟恢復發展的基礎還不牢固,維持了二季度的判斷,并進一步解釋不牢固的原因在于國內居民預防性儲蓄意愿上升制約消費復蘇,積極擴大有效投資面臨收益不足等多方約束。10月份社會消費品零售額同比增速再次轉負至-0.5%,由于疫情等特殊因素,居民預防性儲蓄增加,居民存款與企業存款之間的循環不暢,10月住戶存款余額同比增長15.3%,仍快于企業存款同比增速的10.4%,預防性儲蓄意愿仍然較強。同時10月基建投資當月同比增速出現今年4月以來首次放緩,10月末兩批政策性開發性金融工具合計已投放7400億元,在投放完成后項目充足性不足的短板凸顯。因此,短期經濟恢復基礎不牢固自然需要穩增長政策發力。而從中長期看,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因此高質量發展可以說是未來政策的主線。另外,從穩增長的工具——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組合的角度看,進入11月財政政策開始籌劃明年預算,做好銜接,貨幣政策則需要未雨綢繆,先于財政而動。而在負面約束的關鍵詞中,報告僅提及堅持不搞“大水漫灌”,“總閘門”仍未出現,基本延續了二季度的表述。另外,報告新增“高度重視未來通脹升溫的潛在可能性,特別是需求側的變化”,結合海外央行本輪貨幣政策操作的經驗,通脹風險的確需要重視,但是結合通脹的可能動力看,當前屬于潛在風險。在輸入性通脹壓力以外,央行提到,一段時間以來我國M2增速處于相對高位,若總需求進一步復蘇升溫可能帶來滯后效應;冬季豬肉采購和采暖需求旺盛、春節錯位等因素,特別是疫情防控更加精準后消費動能可能快速釋放,也可能短期加大結構性通脹壓力。但是當前的消費仍在受多方面因素制約、復蘇較慢的階段,尚不具備快速推升通脹壓力的動力。因此,綜合考量正面激勵和負面約束,貨幣政策的寬松取向并未改變。
對“保持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的刪除可能意味著總量工具的逐漸淡化。報告同時刪除了“充分發揮利率自律機制作用”,商業銀行下調存款利率、并通過金融機構向貸款利率傳導的降息路徑在下一階段出現的概率下降。但是總量工具的淡化并不意味著流動性的收緊,一是前述的貨幣政策的寬松取向未變,同時報告新增“為鞏固經濟回穩向上態勢、做好年末經濟工作提供適宜的流動性環境”、“密切關注國內國外經濟金融形勢和主要央行貨幣政策變化,加強對流動性供求形勢和金融市場變化的分析監測”,反映從貨幣政策前瞻性的角度,年末流動性環境、海外流動性緊縮以及對國內金融市場的外溢效應都是貨幣政策重點關注的內容,維護流動性的合理充裕是應有之義。
總量工具淡化的同時,結構型貨幣政策工具可能加大力度。新增“引導商業銀行擴大中長期貸款投放”,那么對制造業和房地產支持的力度可能會加大,尤其是助力房地產的健康發展。報告新增“推動保交樓專項借款加快落地使用并視需要適當加大力度,引導商業銀行提供配套融資支持,維護住房消費者合法權益”,對保交樓的重視程度顯著上升,并且“穩妥實施房地產金融審慎管理制度”也獲得了前置,結合11月以來密集出臺的政策組合拳,房地產的政策環境更加友好。
定點醫院ICU床位擴建至10%,11月游戲版號下發
上周醫藥生物板塊上漲6.15%,跑贏大盤5.80%,漲幅排名第一。11月17日,在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新聞發布會上,國家衛生健康委醫療應急司司長郭燕紅介紹,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和應對病毒的變異,不能打無準備之仗,因此要加強醫療服務能力建設和救治資源準備。一、持續加強定點醫院建設。各地指定綜合能力強、救治水平高的醫院作為定點醫院。定點醫院要根據當地的人口規模,配足配齊救治的床位,同時對于重癥的監護單元也就是ICU要加強建設,而且要求ICU床位要達到床位總數的10%。二、加強方艙醫院的建設。三、要持續加強發熱門診的建設。ICU強化建設將拉動一系列重癥病床所需設備放量。ICU中通常需要配置的設備包括呼吸機、高流量氧療儀、輸注泵、監護儀、除顫儀、血液凈化器、ECMO、便攜超聲、移動DR等設備,相關ICU設備的銷售在后續定點醫院增加ICU床位建設中將會被拉動。
上周傳媒板塊上漲5.12%,跑贏大盤4.77%。11月17日,國家新聞出版署下發11月版號。本次共下發了70個版號,其中移動版號數量56個,移動-端游版號數量5個,移動-休閑益智版號數量7個,端游版號數量2個。此次獲得版號的游戲中優質IP游戲的占比提升。如果大廠作品未來幾個月陸續拿到版號,游戲行業有望在明年上半年迎來基本面拐點。游戲監管層面,未成年人保護法和游戲內容審查已經實施一段時間,游戲監管總體趨于穩定。另外頭部游戲公司海外布局較早,疊加國內版號落地產品陸續上線之后帶來基本面改善,頭部游戲公司有望迎接業績和估值雙重修復。
投資策略及行業配置
本周大盤較上周持平,消費股、金融地產股漲幅縮窄,科技股持平,周期股小幅下跌。2021年,全球股市基本延續了2020年疫情后反彈向上的走勢,多數國家股指年內創下新高。全球市場繼續交易“疫情復蘇”+“寬貨幣”邏輯。全球主要國家股票市場還是延續了2020年的上漲行情。從國內股市的表現看,滬深300全年下跌5.2%,創業板指數卻上漲12%。同時,2021年股票市場一個重要的特征是行業指數表現差異很大,漲幅前三的行業分別是電力設備、有色、煤炭;跌幅前三的行業分別為家用電器、非銀金融、地產。表現最好的電力設備板塊上漲47.86%;表現最差的行業家用電器下跌19.54%。行業表現出現如此巨大差異的原因,我們認為主要有兩個:中國經濟因為疫情控制得當,2020年率先復蘇,但復蘇動能在下半年開始減弱,比如下游地產、汽車、家電銷售數據開始疲弱;雖然下游需求趨弱,但是上游供給端復產較慢,同時流動性充裕,造成各個產業鏈都是上游價格上漲,導致各行業利潤端集中于上游。對應股票市場漲幅靠前的多數是上游行業,比如煤炭、有色、乃至新能源汽車行業的鋰礦、光伏行業中的多晶硅。下游行業由于需求疲弱,同時上游價格高企還在損失其毛利率。最典型是家電行業,一方面銷售受到地產需求的影響,一方面有色等產品價格上漲還在擠壓成本。
通過對經濟周期、政策環境的觀察分析,我們認為2022年股票市場處于“蓄勢待發”的階段。上半年受經濟數據較弱影響,市場情緒可能相對悲觀,但同時政策寬松的預期會逐漸增強,整體呈現出弱經濟、寬政策的特征。下半年經濟數據會逐漸好轉,同時政策效應也會逐漸顯現,宏觀經濟將走向“小復蘇”,股票市場可能會出現中等級別行情。但如果國外經濟受到美國緊縮、疫情反復等影響而導致中國國內經濟和投資環境出現明顯的比較優勢,也可能會存在大級別的股票行情。
根據以上預判,我們在2022年建議重點關注國內政策和政府工作導向的變化,及時跟蹤中央對經濟預判的表述和政策調整力度。投資上,我們會在下半年保持股票的中性倉位,并在行業配置上適度分散,在指數震蕩回落中逐步增加股票配置。我們將重點關注如下三方面:加強對價值龍頭的跟蹤研究,通過仔細分析其資產質量、現金流情況、公司戰略調整三大因素分析其合理買入的價格區間,在下半年機會臨近時果斷加倉;對成長型的熱點賽道(新能源車、光伏、風電、軍工等),做好對新技術、新變化的跟蹤研究,挖掘成長機會,同時注意過度追逐熱點的風險;行業上重點加強對消費、醫藥、科技等受益于高質量經濟發展方向的行業研究。
從中長期角度,在注冊制和退市新規實施背景下,優勝劣汰機制提升資源配置效率,個股分化將是中長期趨勢,龍頭企業和優質成長企業將持續受益。
(數據來源:Wind,市場觀點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與未來業績保證)
聲明:本材料由國金基金編寫,未經國金基金事先書面同意,任何機構和個人不得以任何形式更改、傳送、復印、復制、刊登、發表或者引用本材料的全部或任何部分。本材料所載的數據、資料及觀點僅提供作參考之用,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本材料所載內容的來源及觀點的出處皆被國金基金認為可靠,但國金基金對這些信息的準確性及完整性不作保證。因使用本材料而導致的直接或間接損失,國金基金不承擔任何責任。